有些选择题选项的代数表达式比较复杂,需经过比较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此时可在不违背题意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能直接反应已知量和未知量数量关系的特殊值,代入有关算式进行推算,依据结果对选项进行判断。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抽象的、繁难的一般性问题的推导、计算转化成具体的简单的特殊性问题来处理。达到迅速、准确选择的目的。
例1、如图4
,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m0的托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m。当盘静止时,弹簧比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ΔL后停止,然后松开,设该弹簧总在弹性限度内,则松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为:
A.(1+ΔL/L)mg; B. (1+ΔL/L)(m+m0)g;
C. mgΔL/L; D. (m+m0)gΔL/L。
分析:以上各项都含有ΔL,可见ΔL是决定作用力大小的因素之一。如令ΔL=0,即系统处于平衡位置,则此时托盘对物块m的作用力应等于mg,将ΔL=0这一特殊值代入以上各选项,只有A满足条件。正确答案是A.
五、图象法:
利用图象描述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能达到迅速、准确选择的目的。

例1、图6中A、B是一对平行的金属板。在两板间加上一周期为T的交变电压u。A板的电势UA=0,B板的电势UB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在0到T/2的时间内,UB=U0(正的常数);在T/2到T的时间内,UB=-U0;在T到3T/2的时间内,UB=U0;在3T/2到2T的时间内。UB=-U0……,现有一电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内。设电子的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则( )
A、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
B、若电子是在t=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C、若电子是在t=3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D、若电子是在t=T/2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时而向A板运动。
分析:本题利用图象法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AB。
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将受到大小不变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F作用,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半个周期,速度达到最大值。到t=T/2时刻,将改受大小仍为F、方向指向A板的电场力,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仍向B板运动),根据对称性,到t=T时刻,它的速度恰减为零,并将再受到大小为F、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重复上述过程,一直向B板运动,选项A正确。该电子运动对应的速度图象如图7所示。
若电子是在t=T/8时刻释放,如前所述,粒子先向B板加速运动3T/8时间,接着电子受到指向A板的电场力的作用向B板方向做匀减速运动3T/8时间,速度减为零,此时对应的时刻是7T/8。此时电子仍受指向A板的电场力F作用,将向A板返回做匀加速运动T/8时间,速度达到某个值,接着改受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F作用,做匀减速运动T/8时间速度减为零,此时对应时刻为9T/8。以后重复刚进入时的情况,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前进得多,时而向A板运动,后退得少,最终将打在B板。其速度图象如图8所示。
若电子是在t=3T/8时刻释放,同理可作出电子的速度图象如图9所示。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前进得少,时而向A板运动,后退得多,最终将从A板穿出。
若电子是在t=T/2时刻进入的,它不可能向B板运动。
解答:选AB。
六、估算法
例1、某同学身高1.8m,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跃过了1.8m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9.8m/s2) ( )
A.2m/s B.4m/s C.6m/s D.8m/s 
解答:选B。
1个答题原则:
信息给予题是近年高考出题的一大趋向题型,从信息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新概念、新知识、新情景、新模型、新科技的"新知型",要求以此信息来解决题目中给定的问题;另一类是在学生已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上,以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技为背景的信息给予“生活型”题。信息题能够深化、升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完整的有机的物理知识体系,特别是应具备阅读分析能力、洞察力及迁移应用能力,准确地提取和使用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因素是解题的关键,因此特别能反映学生的素质,所以近年物理高考选择题目乃至计算题中,常有几例信息应用题.
解答信息给予题的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在审题中进行信息处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提取对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抽去生活、生产背景,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这一步是关键,也是难点,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第二步是思维所建物理过程,确定解题方法或建立解题模型;最后才是列式求解。
前面给出的都是基本方法,而且题型也相对来说比较老旧,但对同学们做题还是有所帮助的。如今的高考更加注重命题的推理性和理解性。无论是创新题还是常规题,都无时不刻的要求同学们“理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解答选择题过程中,除了讲究一定方法技巧外,最重要的解题思维是“如何对题目信息的理解”。抓住这一特征,就能解答任何物理选择题。
我们用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做例子,阐述选择题解答过程中如何理解与解读,并且如何利用这些理解的内容帮助我们做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一解题思维,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一招鲜,吃遍天下的目的。
2011四川卷
14.气体能够充满密闭容器,说明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的短暂时间外
A.气体分子可以做布朗运动
B.气体分子的动能都一样大
C.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D.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都一样大
答案:C
解析:布朗运动是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而不是分子的运动,A错误;
同一温度下,每个气体分子速率不一定相同,其气体分子动能不一定一样大,B错误;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力可以认为十分微弱,分子可以自由移动,但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还是不一样大,C正确,D错误。
2011安徽卷
14.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答案:A
解析:由于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说明斜面对物块的作用力与物块的重力平衡,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使得合力仍然为零,故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A正确,B、D错误。摩擦力由mgsinθ增大到(F+mg)sinθ,C错误。
, ILY: 宋体; FONT-SIZE: 12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到T/2的时间内,UB=U0(正的常数);在T/2到T的时间内,UB=-U0;在T到3T/2的时间内,UB=U0;在3T/2到2T的时间内。UB=-U0……,现有一电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内。设电子的初速度和重力的影响均可忽略,则( )
A、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
B、若电子是在t=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C、若电子是在t=3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
D、若电子是在t=T/2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时而向A板运动。
分析:本题利用图象法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为AB。
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将受到大小不变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F作用,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半个周期,速度达到最大值。到t=T/2时刻,将改受大小仍为F、方向指向A板的电场力,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仍向B板运动),根据对称性,到t=T时刻,它的速度恰减为零,并将再受到大小为F、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重复上述过程,一直向B板运动,选项A正确。该电子运动对应的速度图象如图7所示。
若电子是在t=T/8时刻释放,如前所述,粒子先向B板加速运动3T/8时间,接着电子受到指向A板的电场力的作用向B板方向做匀减速运动3T/8时间,速度减为零,此时对应的时刻是7T/8。此时电子仍受指向A板的电场力F作用,将向A板返回做匀加速运动T/8时间,速度达到某个值,接着改受方向指向B板的电场力F作用,做匀减速运动T/8时间速度减为零,此时对应时刻为9T/8。以后重复刚进入时的情况,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前进得多,时而向A板运动,后退得少,最终将打在B板。其速度图象如图8所示。
若电子是在t=3T/8时刻释放,同理可作出电子的速度图象如图9所示。电子时而向B板运动,前进得少,时而向A板运动,后退得多,最终将从A板穿出。
若电子是在t=T/2时刻进入的,它不可能向B板运动。
解答:选AB。
六、估算法
例1、某同学身高1.8m,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跃过了1.8m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9.8m/s2) ( )
A.2m/s B.4m/s C.6m/s D.8m/s 
解答:选B。
1个答题原则:
信息给予题是近年高考出题的一大趋向题型,从信息角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新概念、新知识、新情景、新模型、新科技的"新知型",要求以此信息来解决题目中给定的问题;另一类是在学生已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上,以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技为背景的信息给予“生活型”题。信息题能够深化、升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完整的有机的物理知识体系,特别是应具备阅读分析能力、洞察力及迁移应用能力,准确地提取和使用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因素是解题的关键,因此特别能反映学生的素质,所以近年物理高考选择题目乃至计算题中,常有几例信息应用题.
解答信息给予题的过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在审题中进行信息处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提取对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抽去生活、生产背景,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这一步是关键,也是难点,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第二步是思维所建物理过程,确定解题方法或建立解题模型;最后才是列式求解。
前面给出的都是基本方法,而且题型也相对来说比较老旧,但对同学们做题还是有所帮助的。如今的高考更加注重命题的推理性和理解性。无论是创新题还是常规题,都无时不刻的要求同学们“理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解答选择题过程中,除了讲究一定方法技巧外,最重要的解题思维是“如何对题目信息的理解”。抓住这一特征,就能解答任何物理选择题。
我们用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真题做例子,阐述选择题解答过程中如何理解与解读,并且如何利用这些理解的内容帮助我们做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一解题思维,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一招鲜,吃遍天下的目的。
2011四川卷
14.气体能够充满密闭容器,说明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的短暂时间外
A.气体分子可以做布朗运动
B.气体分子的动能都一样大
C.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D.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都一样大
答案:C
解析:布朗运动是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而不是分子的运动,A错误;
同一温度下,每个气体分子速率不一定相同,其气体分子动能不一定一样大,B错误;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力可以认为十分微弱,分子可以自由移动,但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还是不一样大,C正确,D错误。
2011安徽卷
14.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答案:A
解析:由于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说明斜面对物块的作用力与物块的重力平衡,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使得合力仍然为零,故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A正确,B、D错误。摩擦力由mgsinθ增大到(F+mg)sinθ,C错误。